看到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代表作《金阁寺》的一个出版“花絮”炒股配资平台选择,挺有意思的。
说当初它要出版的时候,有人跟三岛由纪夫提议,把火烧金阁寺那段给删了,你猜他是怎么回答的?他说:
"但是,做爱到一半中断,对身体是有害的啊!"
真是太有个性,太敢说了吧!不过也真靠他这份坚持,咱才能看到现在原汁原味的《金阁寺》。
由此我想起了秦宣太后。她生活在2000年前,却真是直呢,当时韩国被楚国围困,派使臣尚靳来向向秦国求援,就在朝堂上,宣太后居然拿男女床笫之私打比方:
妾事先王也,先王以其髀加妾之身,妾困不疲也;尽置其身妾之上,而妾弗重也,何也以其少有利焉。”
这段记在《战国策》里的话,跟三岛的比方,是不是有点异曲同工?
展开剩余80%这是闲话,下面就聊聊三岛由纪夫和他的《金阁寺》。
先给你讲讲三岛由纪夫这人。他可是日本战后文学界的天才多面手,既是作家、剧作家,还当过演员,甚至还是个右翼活动家。
1925年,他出生在东京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,小时候身体弱,心思还特敏感,祖母对他管教又严。不过,他文学天赋展露得可早,6岁就能发表俳句,16岁凭借中篇小说《鲜花盛开的森林》在文坛崭露头角。
1946年,经著名作家、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推荐发表《烟草》,正式开启了职业作家生涯。
他的创作生涯从战后一直延续到自杀前,作品把古典美学和哲学思辨融合在一起,形成了那种"情理兼重"的独特风格,在日本文学界独树一帜。
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作品,是出了名的唯美语言和暴烈意象相结合,经常融入死亡、欲望和轮回这些主题。
所以有评论者说,心理不够强大和只想看岁月静好型作品的读者,还是不要读三岛的好。
早期有像自传体小说《假面的告白》,细腻地展现内心隐秘;还有纯爱之作《潮骚》,描绘出青春的美好与纯真。
后期代表作《丰饶之海》四部曲,包括《春雪》《奔马》《晓寺》《天人五衰》,展现了他对青春、道德、宿命的深刻思考,把人性的复杂展现得淋漓尽致。
不过,他在政治立场上偏右翼,还组建了"盾会"宣扬武士道,1970年在自卫队总部发表极端演讲后切腹自杀,当时可引起了不小的社会震动。
虽说三岛由纪夫在日本文学界被看作"异端",但他两次入围诺贝尔文学奖,还和普鲁斯特、乔伊斯、托马斯·曼并称"20世纪四大作家"。他的作品被翻译到世界各地,影响是很大的。
他通过独特的极端美学,把美的神圣性给解构了,用文字挑战传统价值,成了战后文学革新的先锋人物。
他的生平经历和创作紧紧交织在一起,艺术追求和政治信仰之间有着复杂的张力,也成了研究日本战后文化的重要样本,从他身上能看到那个时代日本文化的种种特点。
《金阁寺》发表于1956年,它的故事原型是1950年京都金阁寺僧徒纵火焚寺的真实事件。
书里的主人公沟口,从小就口吃,性格特别自卑。为了完成父亲的心愿,他成了金阁寺的僧徒。可谁能想到,他渐渐对金阁寺的美着了魔,那美让他沉醉,同时又怕得要命。
金阁寺在他心里,是完美的象征,既是他精神的寄托,让他在艰难的生活中有了向往;却又像个恶魔,把现实都给吞噬了,让他觉得自己越发渺小与不堪。
三岛由纪夫用那细腻得不行的心理描写,把沟口对金阁寺从痴迷到想毁灭的复杂情感刻画得入木三分,深入探讨了美与存在、传统与现代这些深刻的矛盾。
这小说可不简单,拿了第八届读卖文学奖,还被誉为"三岛美学的集大成之作",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《金阁寺》里有许多经典话语,其中有三句特别让我印象深刻。
第一句:"我唯一自豪的就是不被理解,所以从未有过让人理解我的冲动。"
因为口吃和自卑,沟口把"不被理解"当成了自己的精神铠甲。
这话撕开了战后青年孤独的伪装,露出了自我放逐背后的骄傲,当世界接纳不了真实的自己,那就以孤独为盾牌,捍卫脆弱的灵魂,在自己的世界里寻找一丝安宁。
第二句:"美,统括着各个部分的争斗、矛盾以及一切反常的格调,并君临其上。"
三岛借沟口的嘴,解构了美的神圣性。金阁寺的美不是纯粹的,它建立在矛盾和斗争之上。
这种美越完美,就越凸显存在的虚无,暗示着追求绝对美最后可能走向自我毁灭,就像飞蛾扑火,看似壮美却又充满悲剧色彩。
第三句:"不管什么事,只要站在终点上看,都是可以原谅的。"
沟口焚毁金阁寺后,从"终点"视角得到了解脱。
这句话揭示了三岛哲学里"恶行即救赎"的悖论,通过毁灭行为打破美的束缚,在虚无中重建存在的意义,这是对日本战后精神困境最悲怆的回应。
你说炒股配资平台选择,这样的《金阁寺》,能不读一读吗?现在
发布于:浙江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