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熟期货配资
孩子的房间脏、乱、差,几乎是家家户户父母都心塞的点。可是不管怎么训导,孩子依旧知错不改,为此导致的家庭大战时有发生。
但站在孩子的视角,我们会发现,父母看到的乱并不被孩子认可。站在科学研究的视角,凌乱的环境不仅有利于创造力的孕育,还能给孩子的身心带来舒缓作用。
不久前,“14岁女儿房间凌乱不堪”上了热搜。
起因是父亲实在看不下去14岁的双胞胎女儿房间乱得无处下脚,屡屡教导、训斥,女儿们都置若罔闻。
急火攻心的父亲录制了房间的视频,发到女儿的同学群里。希望能激发她们的自尊心和羞耻感,促使她们正视整理房间,讲究卫生的问题。
没想到,视频在网络上激起千层浪,引发了众人的议论和共情。
站队女儿的一方,讨伐父亲的所作所为虽然达到“让女儿们感到羞耻”,却也彻底击碎了她们的自尊心,伤害无限大,产生的危害远大于房间凌乱。
站队父亲的一方,则认为如今的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,生活自理能力严重不足,处处需要有人替他们收拾残局,就该给这群“邋遢大王”点教训,让他们好好反省后,洗心革面做人。
整理房间,看似小事,却是生活里影响亲子关系的重大矛盾点。房间乱点好还是整齐点好?真相跟我们认为的大不同。
研究表明:
杂乱无章的环境具有启迪性
“一屋不扫,何以扫天下”,让孩子保持房间整洁,收纳有方,是很多父母的执念。这份执念的背后,隐藏着两个焦虑点:凌乱=无序,无序=无能。
父母总是担忧,连生活都混乱无序的孩子,又如何能成材?
科学研究却给出了出乎意料的答案。
明尼苏达大学的Kathleen D.Vohs和她的同事曾经做过一个实验——
要求被测试者在两个不同的房间内完成一系列测试。其中一个房间整洁有序,而另一个房间杂乱无章,测试内容多是具有创意性的题目,包括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等。
而实验结果表明:
在整洁的环境中,人们的行为更友善、更有控制性,能更高效地投入到学习中;而在杂乱的环境中,人们会更具有创造性,更倾向于做出新的尝试,有新的点子。
Vohs博士指出:杂乱无章的环境具有启迪性,可以使人挣脱传统的桎梏,产生全新的见解。
有类似的研究表明,在一项针对 100 名青少年的调查中发现,约 60% 习惯房间稍显杂乱的青少年在创造力测试中,得分比房间整洁的同龄人高出 20%。
那些看起来随意堆放的衣物,肆意散落在床上、桌子上的文具,杂乱无章塞满角落的书籍,占据房间各个缝隙的小物件,表面上是青少年们生活得一片“ chaos ”(混乱)的呈现,实则可能暗藏着一颗自由而充满创造力的心。
在国外有一个“乒乓球”对比研究,也证实了“混乱更能激发创造力”这一结论。
研究将志愿者分为两组,内容是“尽可能多地想出乒乓球的各种创新用途”。
一组人身处杂乱的环境,另一组身处整洁的环境。
结果,那些处在杂乱环境中的人,对乒乓球用途的想象结果,竟然是处在整洁环境中的人的10倍。
经济学家蒂姆•哈福德在《混乱》中就曾说——
如果一个人的桌面收拾整齐,书籍整齐陈列、水杯文具摆放得规规矩矩,这样的人一般缺乏创造力;而那些有大成就的人物,比如毕加索、爱因斯坦、扎克伯格、乔布斯等等,他们往往有着混乱的书桌,混乱更能激发创造力。
孩子眼中的凌乱,乱而有序
那些父母认为凌乱的房间,实则在孩子眼里,却是“乱而有序”。
孩子总能在一堆乱糟糟的玩具中,准确地找到看起来支离破碎的小零件,也总能在堆积如山的作业本和文具丛中,翻出他所需要的物品。
每每当我们觉得垃圾堆般的房间,让人头痛不已,孩子们却似乎非常享受在“垃圾堆“里翻寻宝藏的乐趣,沉浸式地呆在其中,做他喜欢的事。
在绘本界,每每孩子小月龄时,有家长问起“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?”
专家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给出共同的方案——“让绘本在家随处可见。”
只有随地能看得到,孩子才会随时拿起来读。相反,那些收纳整齐,置于书架上的书,常常会被无视。
孩子小时候,父母最大的感触就是他们不走寻常路,对待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。好好的玩具,他们热衷于拆了拼、拼了拆,不按规定玩法,总会脑洞大开,另辟捷径;收纳好的玩具、用品,他们总喜欢一股脑全倒出来,东翻翻,西找找,弄得满屋狼藉;就连吃辅食,都没法本本分分坐在餐椅上好好吃,而是一会玩下食材、一会丢下勺子,糊得满脸满身,气得你爆炸。
但也恰恰是这份对世界无尽探索的好奇心,才让他们在体验中去摸索、去动手、去思考、去钻研。
如果此时,我们为了维护所谓的“整洁、规矩、玩法”而要求孩子一板一眼,言听计从,否则就限制、指责、甚至打骂。那么,养娃就如同训猴,得到的只会是一只不会思考,只会服从的“乖猴”。
正如尹建莉所说——
“如果一个表面上纤尘不染、井井有条的家,维护它的代价是孩子失去了自在和放松的生活。那不如给孩子一个有点乱的环境,给孩子一个自由自在的家。”
青少年房间:
乱中藏真意,懵懂少年心
“小时候凌乱可以理解,都十几岁了却越活越乱糟糟,接受不了啊!”
有家长找到心理老师,控诉青春期的女儿叛逆无比,言谈中反复提到母女俩常为了整理房间的问题大战。
心理老师指出:“想要打开青春期孩子的心灵大门,就要接纳房间里的混乱。”
因为,那间乱乱的房子里,恰如他们这个阶段的心灵,充斥着各种矛盾、冲击、困惑、焦虑和不安。父母看似简单的‘收拾’要求,实则却会让青少年放大了心理发展、学习压力和情绪波动中的种种挑战,让亲子关系更岌岌可危。
如果我们了解孩子这个阶段的发育特点,可能就不会去苛责他们的混乱了——
1、脑神经科学:身体发育不成熟,行为上难以做到
(1)前额叶皮层的“发育延迟”
知易行难,“知道”和“做到”中间,总是隔着一道鸿沟。
负责掌管青少年大脑的执行功能(包括计划、组织和控制冲动)的前额叶皮层,要到25左右才发育完全。在此之前,大部分青少年可能意识到物品混乱,但为缺乏清晰的执行路径,导致整理物品会让他们感到手足无措。即使想做,却很难达到父母期待的标准。
(2)倾向选择更快产生多巴胺的行为
享乐是”即时满足“行为,干活却是“延迟满足”的任务。
青少年的大脑会更倾向于选择能即刻产生多巴胺,带来快乐的事情,比如玩游戏、刷手机、看视频等。至于打扫房间这种需要耗时耗力的活动,则充满了不情不愿的抗拒。
(3) 睡眠不足的恶性循环
青少年的生物钟有个特点,就是夜里入睡晚,早上睡不醒。可惜学校里要求早到的作息表和繁重的课业,都使得他们必须剥夺睡眠来对抗生物钟。但长期被压榨睡眠时间,带来的副作用就是大脑记忆力、专注力和情绪管理能力都会下降。
混乱的大脑管理好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已经疲惫不堪,这时面对混乱的环境,已经有心无力。
2、心理发育:环境和压力的内外夹击
(1)高强度学习环境
上了中学后,多学科的学业压力,超负荷的学习时长,还有来自父母和学校给予的沉甸甸的期待值,让青少年的身心俱疲。当休息都变成了夹缝中难得的喘息,整理房间就变成了让人更烦更讨厌的额外任务,甚至对凌乱产生了“免疫”。不是“视而不见”,而是“习以为常”。
(2)外在情绪的内化宣泄
在家以外的空间,青少年为了遵循师长管教、迎合同伴、融入集体,不得不压抑自己的许多情绪。但青春期内分泌腺激素分泌量变大,又使得他们面临难以言喻的不适,时常觉得躁动、不安、压抑、冲动。所以,终于回到可以放松的家庭环境,就难免卸下所有的伪装,彻底放飞自我。看似随意丢弃的物品,实际上也是他们自我释放,情绪宣泄的一种方式。
(3)亲子关系冲突的导火索
青春期的孩子,迫切想要摆脱父母的束缚,来证明自己长大了。所以常常通过顶嘴,脾气暴躁,表现无礼等叛逆性行为,来跟父母针锋相对,宣示主权。
美国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将这个阶段称之为“心理性断乳期”,女孩大概在10岁,男孩在12岁左右开始,“身心聚变”让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反常态。
动不动就咣咣地摔门,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,拒绝父母的进入,是青春期孩子的常态。而此时,父母越是用“整洁”作为判断孩子日常表现的准备,孩子越容易因为逆反,而用脏乱差的环境来对抗父母的权威,用不收拾的行动来维护自己的心理空间,用顶嘴来维护自己的主权,寻求属于自己的空间和秩序。
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《自卑与超越》书中写到——
许多青春期的逆反行为,都出自对展现独立性、追求与成人平等,以及对男性或女性气质的渴望。
此时,只有我们理解了孩子此时的“难处”,他们才可能卸下满身的刺,露出柔软脆弱的内心,接纳父母的教导和帮助。
比“整洁”更重要的,是信任
其实,房间整洁与否并非是亲子矛盾最大的争执点,更深层的原因是在于,父母总抱着“我觉得、我认为、你应该”的理念,先入为主的认为孩子做不好,所以频繁地唠叨、指导、训斥,希望以此让孩子变得更好。
但也正是这份“信任感的缺失”,既加重了父母的焦虑,也拉远了我们和孩子的距离。
我们常常习惯了用训斥代替指导,却不知道,理解比指责更能让孩子愿意配合;
我们常常习惯了紧盯凌乱的细节,却不懂以身作则,用“一棵树晃动一棵树”的力量;
我们常常指手画脚指挥孩子干活,却不明整理也可以是亲子互动,而非单独任务……
最重要的是,我们常常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,却忘了房间是孩子的,生活是孩子的,“干净与否”应该遵循的,是孩子的标准。
著名作家刘墉曾说,当儿子进入青春期后,他主动在孩子的卧室里安装了一把门闩。因为他发现,奶奶每次敲完门,没等孩子回答,就会直接推门而入。
而他认为——“青春期的孩子有他们的私密世界,如果总是提心吊胆,怕有人随时推门进来,潜意识可能会造成伤害。随着孩子的长大,他们的心智逐渐成熟,渴望着一定的分离。于是,他们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行为,就是关门。”
主动为孩子加上的这道门闩,是给予孩子的理解和信任,更是打开他们心门的钥匙。
比起讨论如何让孩子愿意收拾房间,其实父母更应该做的,是信任孩子。
相信给与空间,他能够在乱而有序中去探索这个世界;相信给与理解,他会在逐步成长中学会自我管理;相信放开了手,他终会有能独当一面的时候。
维护孩子的心房常熟期货配资,窗明洁净,充满阳光和花香,关键不在于房间的绝对状态,而在于在这一方天地里,青少年能找到自己内心的平衡,让创造力与秩序感和谐共生,在成长路上稳步前行,这才是切实有效的“整理之道”。